从多年前的粮票、棉被到现在的手机、电脑,各个阶段的装备都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,不仅见证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,更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深刻变迁。
9 月各大高校纷纷开学,大一新生的装备引人关注。从多年前的粮票、棉被到现在的手机、电脑,各个阶段的装备都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,不仅见证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,更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深刻变迁。
学生论坛
“广州离江门很近,我也只带了高中时就在用的物品。”刘同学的家在江门,并没有特意备什么用具,只是把平常的生活用品拿到广州继续使用。“如果有什么特殊的话,那应该是乐高了。上大学后我给自己买了乐高积木,大概两三百元。这是我从小的爱好,但是后来不再玩了。高中毕业后收拾旧物,看到了小时候的积木,于是很想上大学把这个爱好重新捡起。”
我已经大三,每到开学季都会参与迎新活动。除了带新生们熟悉环境、报到缴费外,还得帮忙安顿行李。记得两年前我来学校的时候还是大包小包好几个,装着被子、衣服鞋子、日用品、书籍之类,一路转车折腾都想丢掉它们。看看周围同学,也差不多一样的情形,有的女生甚至比我东西还多一倍。
这两年迎新活动中,我发现学弟学妹们的行李越来越少,一个拉杆箱、一个背包,成了标配。拉杆箱里多是衣服、电脑和iPad,背包里则是钱、银行卡、证件等需要随身携带的物品。他们说,现在买东西这么方便,有钱就行,何必样样从家里带。
我今年刚上大一,看看手头的装备,似乎是个标准的被批判对象:电脑、手机、平板、数码相机、蓝牙耳机、智能手表。可是拥有这些哪有那么可怕?终于考上理想的大学,爸妈家人在经济能力范围内送了我礼物,这纯属私事,有啥可批判的?可能有人要说你自己赚钱了吗,就这么奢侈?可是我自己没赚钱,就应该吃糠咽菜吗?什么逻辑?我家里有这个经济实力,我愿意用,亲戚朋友也愿意送我,为什么就不能用?我又没逼着爸妈砸锅卖铁。虽然父母现在付出了这么多,但我相信自己通过好好学习会带来翻倍的收益。我觉得只要这样,钱就花得值!
如果可以,买个大点的箱子,箱到用时方恨小啊!还记得我上学期大学开学的时候,采购真的是亲力亲为,连衣架都是从家里买了带过去……好在那次爸爸开车送我去的。大大小小的十二个包,其中包括棉被两坨,行李箱,日用品若干,吉他,其他的不记得了,反正最后的结果就是在学校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我自己,爸爸妈妈奶奶和一个欢迎新生的学长,像一串逃难的人,在路上艰难行走……
过来人语
我是2001 年上的大学,当时我家条件算不错的了,上学时带了一个舅舅送的大皮箱,里面装满了家人给买的新衣服,一大包行李,里面有妈妈亲手给做的被褥、买的床垫(因为怕学校发的质量不好)。最贵重的,就是爸爸送给我的一部三星最新款手机,我还记得它是翻盖、蓝屏的,珠光白,小巧精致,当时要两三千元,属于相当贵重的物品了。当时用手机的人不像现在这么多,也不会一直捧在手里玩,一般就是买张电话卡,课余时间给亲人朋友打电话报个平安。当时电脑也不普及,尤其是刚开学的时候,几乎没人有电脑。老师上课不会像现在一样照着PPT 讲,也不会要求大家交电子版论文。第一学期绝大部分期末论文都是用手写的,就算有电子版的,也是大家手写出来,再拿到复印社去打印,存在软盘里。
另外,还有一部SONY 的磁带随身听陪伴着我,一台电子词典,一台用胶卷的傻瓜相机——时至今日,这些功能已经集成在一部手机里了。这些就构成了我的开学装备。现在听来老掉牙,其实这中间仅仅隔了13年!
1993 年,读了一年“高四”之后,我终于考上了一所大学。开学那天,我拎着一个小皮箱,背着一床厚厚的棉被,就去报到了。身边唯一的现代化装备是新买的一台小收音机,15 元。
到了寝室一看,“小伙伴们”都是一个寒碜样。地上除了几只热水瓶没别的,干净简洁得很。住在我对面的一位同学,带来了一把吉他,算是寝室里的一件“高大上”物品。本以为这位同学有弹唱特长,闲时也能让大家欣赏一下艺术,谁知他竟是个“菜鸟”,每天“”地练习着,锻炼我们的耳朵和耐心。
不像现在的大学生, 一进寝室就“power on”,左边电脑,右边手机,不理近在咫尺的室友,非要和远在天涯的网友谈人生。我们那时在寝室里大多是四人一组,扑克大战。打完了扑克,又到操场上组队打球。大家的友谊也在战斗中成长。到了晚上,我们就是卧谈会,天南地北地神聊。有时太晚了,某位同学说睡吧睡吧,但刚停了一会儿,一位同学重开话题,于是又叽叽喳喳……
文章来源:《矿业装备》 网址: http://www.kyzbzz.cn/qikandaodu/2020/0708/356.html